肝源性糖尿病---顾名思义是指继发于肝实质损害的糖尿病,临床表现以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减低为特点。我国肝源性糖尿病多继发于慢性肝炎、肝硬化,据调查,约有20%~40%的肝硬化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肝硬化病人由于肝纤维化,肝细胞数量减少及门体分流使肝细胞血流降低,对葡萄糖摄取减少,加之有关糖酵解的酶活性下降,使致葡萄糖利用明显降底,导致糖耐量异常,发生糖尿病。此外,肝硬化时与糖代谢有关的酶多数活性降低以及肝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均与肝源性糖尿病发生有关,乙肝病毒直接对胰腺β细胞的损害,可能是肝性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之一。
那么如何识别肝源性糖尿病呢?
1.男性患者发病病率高,大多数在慢性肝病数年后发生糖尿病,少部分患者慢性肝病与糖尿病同时发生。
2.缺乏典型的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往往被肝硬化的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脾大、黄疸及腹腔积液等症状所掩盖。患者一般空腹血糖正常或轻度升高,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为特征。
3.糖尿病的轻重与肝功能损害程度成正比,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肝病及控制饮食可使血糖、尿糖恢复,特别是对于急性肝衰竭的患者,经抢救成功后,随着肝功能的恢复,血糖常会在半年内改善。
由于本病具有其自身的发病特点和特殊的发病机制,故在治疗原则也有别于一般2型糖尿病。主要表现在:
1.不能单纯降糖,而应保肝、降糖双管齐下,且应把肝病的治疗放在首位,减轻肝细胞损伤,避免肝硬化形成是减少肝源性糖尿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饮食控制要适度。多数肝硬化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如果为了控制血糖而严格限制饮食,将会加重低蛋白血症、影响疾病的预后。
3.不宜做剧烈的运动: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途径之一,尤其是在控制餐后血糖方面,但对于慢性肝病,特别是在急性严重肝损伤或失代偿期肝病患者,则需要休息,不宜做剧烈的运动。
4.降糖不宜选择口服降糖药,应首选胰岛素。当饮食控制控制血糖不理想时,应尽早应用胰岛素治疗,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都要通过肝脏代谢,对于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来说,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使肝病加重甚至诱发肝功能衰竭。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肝糖原贮存减少,胰升糖素刺激肝糖原分解生成葡萄糖的能力远比没有肝病的患者低,因而容易出现低血糖。在用胰岛素治疗肝源性糖尿病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胰岛素用量要谨慎,同时更要加强血糖自我监测。
注:本科普原载于年2月《安康日报》科教周刊栏目,在此基础上有所修改;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在此表示感谢,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传播健康知识,欢迎转载,注明来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