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七章消化系统疾病

1.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一组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实质细胞变性、坏死为主要病变的一种常见传染病。

.嗜酸性变:此种变性一般仅累及单个或数个肝细胞,散在于肝小叶内。光镜下见病变肝细胞由于胞质水分脱失浓缩使肝细胞体积变小,胞质嗜酸性增强,故红染。细胞核染色亦较深。

3.嗜酸性小体:是指单个细胞死亡(或凋亡),表现为胞质浓缩、核固缩以至消失,最终形成深红色浓染的圆形小体。

4.桥接坏死:指肝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汇管区之间,或两个小叶中央静脉之间出现的相互融合的肝细胞坏死带。桥接坏死常见于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

5.碎片状坏死:是指肝小叶周边部界板肝细胞的灶状坏死和崩解,伴有炎性细胞浸润,常见于慢性肝炎。

6.点状坏死: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个至几个肝细胞,称点状坏死。

7.肝纤维化:肝细胞变性、坏死及炎症等,在坏死区发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条索,但尚未互相连接形成间隔而改建肝小叶结构,此时称为肝纤维化,为可复性病变。

8.肝硬化:是多种原因引起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病变反复交错进行而导致肝脏变形、变硬的一种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

9.假小叶:是肝硬化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由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包绕原来的肝小叶或肝细胞再生结节而形成大小不等的圆形或类圆形的肝细胞团。假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可有变性、坏死及再生的肝细胞。中央静脉常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

10.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以胃窦部最常见。大体表现为胃黏膜变薄,皱襞减少,镜下表现为黏膜内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固有腺体萎缩及腺上皮化生。

11.肠上皮化生:指病变区胃黏膜上皮被肠型腺上皮替代,出现吸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称为肠上皮化生。有杯状细胞和吸收上皮细胞者称为完全型化生,只有杯状细胞者为不完全型化生。

1.假幽门腺化生:与肠上皮细胞化生伴随出现,系由胃底腺中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并被黏液分泌细胞所取代的结果。

13.消化性溃疡:临床上,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病理学上,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主要表现。

14.革囊胃: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弥漫浸润,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黏膜皱襞大部消失,胃的形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状,属于进展期胃癌。

15.肝细胞气球样变性:指肝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水分增多,肝细胞胀大呈球形,胞质几乎完全透明,称为气球样变性。

16.肝性脑病:继发于肝功能衰竭,是由于肠内含氮物质不能在肝内进行解毒而引起氨中毒,从而出现的一系列神经、精神综合征。

17.早期胃癌:胃癌时癌组织浸润仅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者,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称早期胃癌。

十月银河清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tuangou.net/jbgs/86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