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愚贫千村展笑颜,消瘿肿万户绘新篇以我

点击上方“   中国很早就对甲状腺肿(甲肿)有了清晰的认识。中国记载甲肿最早的参考文献之一为神农皇帝(公元前-公元前年)所著的《神农本草》,其中提到海藻是治疗甲肿的良药。国外最早的记载可追溯至公元前年古印度的《吠陀经》,提出采用符咒抗甲肿。其后国内外的大量文献按记录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即对甲肿和克汀病的特征描述、病因分析及治疗尝试。记载患者特征的如第2、3世纪的Grandhara佛陀像;分析病因的如中国的《山海经》(公元前7世纪)、隋朝《诸病源候论》(公元7世纪),都认为此病与水土有关,医学鼻祖希波格拉底也在其巨著《空气、水土和环境》中指出,水质不好是甲肿的病因;对甲肿治疗的尝试,如中国晋代葛洪(公元4世纪)提出用海藻和昆布治疗甲肿,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的《千金翼方》(公元年)中治瘿的方剂基本都含海藻、昆布、海蛤等海产物。国外提出手术治疗甲肿最早见于Salerno(年)、Montpellier(年)和Padua医学院教科书。而克汀病的命名始于瑞士的医生DeQuervain和Wegelin(年)。年,澳大利亚的BasilHetzel教授提出了碘缺乏病(iodinedeficiencydisorders)的概念,从而刷新了人们对碘缺乏病的认识,为人类控制碘缺乏病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虽然中国对碘缺乏病有较早的认识,但在真正采用碘对甲肿患者进行干预方面,国外的进程远远早于国内。年,该元素首先由法国药剂师库尔图瓦(Coutois)发现,之后由法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盖·吕萨克命名为碘。年,瑞士著名的医生与政治家科因德(Coindet)建议用碘制剂防治甲肿。年,布森戈(Boussingault)提出用富含碘的盐治疗甲肿,这是第一位提出向盐中添加碘防治甲肿的人。年,法国医生夏丁(Chatin)在学术杂志上正式提出,人体由于碘缺乏而导致甲肿。年,德国化学家鲍曼(Baumann)首次证实甲状腺有聚碘的功能,并从甲状腺中分离出碘。在-年,美国人默润(DavidMarine)认为甲肿就是甲状腺在碘缺乏时代偿性肿大的结果,并于年首次在美国密歇根(Michigan)地区的社区大规模推广碘盐。年,瑞士医生贝亚德(Bayard)发现甲状腺状态与食用盐中碘剂量有着明显的量效关系,即使是微量的碘,也能让人受益。

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碘缺乏病防治实践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堪堪起步,早期的报道也来自外国学者。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在河北省遵化县,日本军医在河北省承德地区,以及黒龙江、吉林和辽宁省对甲肿开展过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美国军医注意到云南至缅甸一带有许多甲肿患者。真正由中国人开展的碘缺乏病调查始于-年,姚寻源(云南卫生实验处处长)和姚永政在云南省37个县开展了甲肿调查,结果显示当地甲肿患病率为15%~49%,病因为碘缺乏,他们认为最适宜的补碘方法是食盐加碘,并推动了食盐加碘的工作。开展调查工作之前,姚寻源曾参加了中央赈济委员会滇西边地考察团,当来到漾濞时,随处可见的“大脖子病”患者让他颇为震动,他在调查报告中写道:“漾濞县城甚小,车停时有64人围视,内有大脖子病者31人”。年,云南省开始向一平浪盐矿开采的食盐中加碘,这是中国首个食盐加碘项目。

二、从发轫之始到日行千里——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的初级阶段

  在年建国前,中国没有对碘缺乏病这一公共卫生问题进行干预的国家防治规划,也未能认识“地方性克汀病”。年,河北省省长杨秀峰发现迁西县有痴傻患者,并将医院治疗。年,在天津医科大学原校长、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首任所长朱宪彝教授的领导下,在承德地区组织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证实了地克病也是因缺碘而造成的一种地方病。随后开展了食盐加碘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自年起,我国陕西、河北等省部分病区,开始手工加工碘盐,标志着我国的碘缺乏病防治步入实践阶段。年,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北办)成立。年以后,逐渐开始扩大机械化加碘。年,在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的建议下,我国北方开展了对碘缺乏病的大规模调查,同时先后在中、重度碘缺乏病病区推广了食盐加碘。

  年,朱宪彝等对四川、贵州、安徽、云南、广西5个南方省份进行调查,证明了碘缺乏病不仅在我国北方广泛存在,在南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有的地方还相当严重。碘缺乏病专家咨询组向中共中央北方地方病领导小组和原卫生部建议,在南方病区也要实施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措施。因此,在20世纪70年代北方大规模食盐加碘的基础上,80年代食盐加碘防治措施扩大到南方,食盐加碘成为解决我国碘缺乏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的主要干预措施。-年,在原佳木斯医学院地甲病研究室李健群教授带领下,以黑龙江省桦川县集贤村作为科研基地,主持开展了“地方性克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当地的自然环境和饮食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复制出了接近人类发病特征的大鼠克汀病动物模型,为我国碘缺乏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从普遍加碘到科学补碘——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的升级阶段

  年,参照国际组织制定的相关标准,中国变更了相应标准,并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了普遍食盐加碘政策,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在全国范围内(不含高碘地区)开展了食盐加碘工作。

(一)标准的调整: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际控制碘缺乏病理事会(WHO/UNICEF/ICCIDD)确定以学龄儿童的群体尿碘中位数μg/L作为判定碘缺乏的标准。同时,在欧洲、亚洲、美洲和非洲碘营养正常地区调查发现,儿童甲肿率均≤5%;因此,甲肿率5%就被认为存在碘缺乏的公共卫生问题。从年起,中国根据上述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修订了自己的标准,根据新标准,在全国范围内,除个别海岛和高碘地区外,几乎找不到甲肿率≤5%的地区,也几乎找不到儿童尿碘中位数μg/L的地区;就经济高度发达、生活水平很高的上海市来说,尽管甲肿率≤5%,但儿童尿碘中位数也μg/L。因此在90年代即便没被划定为病区的地区,实际上也属于碘缺乏地区。

(二)碘缺乏病的再认识:年,我国对十大城市的碘营养调查证实,天津、福州、哈尔滨、郑州、合肥等大城市儿童尿碘中位数均μg/L,甲肿率均5%;上海被认为是传统的碘营养充足地区,尽管甲肿率≤5%,但儿童尿碘中位数只有71.3μg/L,因此实际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碘缺乏危害。有鉴于此,国家采取了普遍食盐加碘策略来消除碘缺乏危害。在后续的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中发现,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外环境水碘水平差异较大,不同人群对碘的需求不同,不同地域居民的膳食结构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治疗的要求也不同,因此,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向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迈进。

(三)科学补碘的认识

1.因地制宜,依水碘划分不同地区:、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活饮用水水碘含量调查工作,在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个乡开展了调查,结果显示,83.6%的乡水碘10μg/L。此次调查掌握了外环境中碘的本底情况,为调整和确定新时期科学补碘策略、精准化补碘提供了依据。

2.分类指导,差异化的碘盐供应政策:对于水碘在10μg/L以下的地区,要保证碘盐的供应;对于水碘10~μg/L地区,建立我国适碘地区标准;对于水碘在μg/L以上的地区,供应未加碘食盐,再结合普通人群和特需人群碘营养状况进行分类指导,采取相应措施。

3.科学补碘,个体化的补碘方式: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国家卫健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居民补碘指南》,指南对不同甲状腺疾病患者提出了不同的补碘方案。

四、从率由旧章到推陈出新——碘缺乏病防治措施的调整历程

(一)由碘化钾加碘调整为碘酸钾加碘:我国最初是采用碘化钾进行食盐加碘的,由于当时的条件限制,碘化钾极不稳定,致使碘化钾碘盐中的碘丢失,影响防治效果,引发病情反弹,且有新发地克病病例发生。年,原卫生部地方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地甲病专家咨询组向原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提交了“关于用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加工碘盐的请示报告”,提出碘酸钾有可用于加工潮湿的粗盐、不需另加稳定剂或干燥剂以及采用碘酸钾可在原盐产地集中加碘的优势。年2月,原卫生部等多部委下发了《关于碘酸钾代替碘化钾加工碘盐的联合通知》,先在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海南6个省份施行碘酸钾加工碘盐,年继续扩大施行地区。碘酸钾的加入量同碘化钾,仍为五万分之一至二万分之一。

(二)由碘盐补碘调整为碘盐常规补碘、碘油应急补碘:在采用食盐加碘补碘初期,碘盐是唯一的补碘来源,但随着防治工作的需要,碘盐和碘油开始同时应用于防治工作中,在一些严重碘缺乏地区或碘盐不能覆盖的地区,对重点人群采用了口服碘油,以及免费发放碘盐的措施,这些措施有效地保证了高危人群的碘营养需求。

(三)由全国统一的碘盐浓度调整为不同省份不同浓度:年,我国第1次确定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加工为50mg/kg,出厂不低于40mg/kg,销售不低于30mg/kg,用户不低于20mg/kg。年,我国规定盐碘含量不得超过60mg/kg。年,我国盐碘含量调整为20~50mg/kg。年,我国调整食用盐碘含量标准平均水平为20~30mg/kg,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在20~30mg/kg,根据当地人群碘营养水平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地情况的碘含量平均水平,盐碘含量的允许波动范围为所确定加碘水平的±30%。全国14个省份选择25mg/kg;12个省份及兵团选择30mg/kg;5个省份选择25、30mg/kg两个浓度,分别对应于一般人群和特需人群。

五、从望尘追迹到日新月异——用科技手段推动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

(一)碘缺乏病的信息化建设:多年来,我国形成了组织有序、设计缜密的碘缺乏病监测评估体系,通过监测、调查、评估、干预对碘缺乏病的防治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监测的形式从最初的哨点监测到人口概率法抽样监测到现在的全覆盖监测。监测的种类包括碘盐监测、病情监测、高危监测、碘营养监测、水源性高碘地区监测等。监测的层面从国家到省、县,甚至乡、村。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负责管理实验室质控网络。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上线,开启了碘缺乏病监测的信息化时代,有效解决了国家、省、市、县4级的信息化管理需求。除常规监测外,我国还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专题调查,并对工作的关键阶段进行评估。

(二)碘缺乏病的科学研究:为了加强碘缺乏病相关的科学研究,国内碘缺乏病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碘缺乏病防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早期的研究集中于验证对人群进行碘干预的效果;后续的研究集中于高碘对人体的危害及机制,孕妇、乳母缺碘时机体的调节机制,碘对甲状腺疾病愈后的影响等。各团队申请的大型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甲状腺疾病和糖尿病(TIDE)项目、卫生行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团队项目等。

(三)碘缺乏病领域的学术交流:为了加强学术交流和讨论,形成专家共识,对了解现状、分析问题、制定相应策略、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成果起到参考作用,自年起,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疾控局支持中华医学会地方病学分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每两年共同举办“全国碘与甲状腺疾病大会”。国内外专家非常   20世纪70年代,我国各省份(除上海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碘缺乏病流行,全国有地甲肿患者近万,地克病患者25万。20世纪90年代,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政策前,全国个县有碘缺乏病的流行,地甲肿患者万,典型的地克病患者18.8万。普遍食盐加碘后监测结果显示,我国儿童甲肿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触诊甲肿率从年的20.4%下降至年的5.0%;B超甲肿率从年的9.6%降至年的2.0%,病情呈现明显下降。年开展的地方病现症患者个案调查结果显示,全国31个省份和兵团共调查出克汀病现症患者人,Ⅱ度甲肿现症患者人,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大幅下降,且现症患者近一半为60岁以上的患者。碘缺乏病病区的患者数量减少,经济负担减轻,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很多老病区逐渐脱贫致富。

七、从承诺消除到持续消除——中国碘缺乏病防治的跨越式发展

UNICEF于年在纽约召开了由77个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及其代表参加的世界儿童会议,会议明确要求在年全球消除碘缺乏病,因此,控制碘缺乏病的问题被列入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会后,李鹏总理代表中国签字,对此做出庄严承诺。年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中国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动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年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纲要》。采取了以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多年的努力,到年,我国在国家水平上达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年,我国28个省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西藏、青海、新疆实现了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截至年底,全国94.2%的县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目标。普遍食盐加碘不仅使我国基本上消除了碘缺乏病,而且极大地改善了我国居民碘营养不良的状况。中国自年以来始终处于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八、从凯旋声声到警钟长鸣——碘缺乏病防治工作的持续机制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碘缺乏病是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必须依靠防治措施的持续落实,才能发挥既定作用。年,新疆南疆发现了新发地克病,后续调查累计患者例,通过采取免费供应碘盐和育龄妇女补充碘油措施,年后未发现新发地克病病例。这个情况时刻提醒着我们,一旦碘缺乏病防治措施不到位,碘缺乏病一定会卷土重来。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表明,我国虽然在国家层面上处于碘缺乏病消除状态。然而,全国78个调查点甲肿率5%,15个县儿童尿碘中位数μg/L,个县孕妇尿碘中位数μg/L。高碘地区监测表明,尽管我国高碘地区儿童甲肿率呈逐步下降趋势,但目前我国以行政村为单位供应未加碘食盐措施还未得到有效落实,未加碘食盐率处于较低水平,部分地区水碘仍然较高,儿童和孕妇尿碘处于碘过量水平。

  年,国家主要领导人对地方病防治工作进行了批示,国家卫健委等10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方案》(-年),启动了地方病专项三年攻坚行动。确定行动总体目标为“助力国家脱贫攻坚,三年之内,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防治目标与脱贫攻坚任务同步完成”;四大原则为“政府领导、部门协作,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指导、分省推进,综合施策、目标管理”;六大任务为“重点防控措施强化行动、现症病人救治救助行动、监测评价全覆盖行动、群众防病意识提高行动、防治能力提升行动、科技防病突破行动”;三大保障为“组织保障、经费保障、技术保障”。通过三年攻坚的有效实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必将得以全面推进。

建国70年来,我国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国际上防治碘缺乏病的引领者。通过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使我国以往的“傻子屯”摘掉了帽子,以往的“粗脖根”现在也已经很难看到了,正所谓“扶愚贫千村展笑颜,消瘿肿万户绘新篇”。事实证明食盐加碘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子孙后代和提高全民人口素质的大事,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因此,我们将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差异化干预、科学与精准补碘”原则,继续努力,不断巩固持续消除碘缺乏病的成果,以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态度,时刻提高警惕,为提高中华民族人口素质和健康水平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向祖国70年华诞献礼。

作者:刘鹏

封面图片来源:IDDNEWSLETTER

编辑:刘佳宁

长按图标

一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tuangou.net/lcjc/7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