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徐晓丽,医院病理科
整理:芳芸、涣涣
来源:华夏病理学网
病史:女,63岁。因绝经10年后阴道流血半月,腹胀不适1周,加重2日来我院就诊。妇检子宫增大如孕2+月。盆腔MRI检查示盆腔包块,腹水形成,倾向附件来源肿瘤。分段诊刮示子宫内膜增生期样改变。予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暗红色积血ml,肝、胆、胰、脾、双肾未及异常,大网膜、小肠、结肠、肠系膜、阑尾及双侧结肠旁沟均未见肿瘤结节。右侧卵巢增大呈12×13×8.0cm,实性,分叶哑铃状,包膜色灰白,局部破裂伴活动性出血,左卵巢及双输卵管未及异常。子宫大小正常,腹膜后淋巴结不大。行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及阑尾切除术。
临床诊断:考虑卵巢性索-间质来源肿瘤
标本名称:右侧卵巢
大体所见:右卵巢分叶状肿块16.5×12.5×6.0cm,切面淡黄灰红色,多结节状,部分囊性变,内含粘液,质中。
最后诊断:卵巢肝样腺癌
诊断分析:卵巢肝样腺癌是原发于卵巢,其组织学特征与肝细胞性肝癌类似的AFP阳性的肿瘤。本病较为罕见,主要发生于绝经期后妇女,平均年龄56.9岁,年龄跨度35-78岁,主要症状多为与盆腔包块相关的非特异症状,如盆腔内肿物或伴有疼痛、腹水和恶病质,血清AFP会有升高,多数病例CA升高;大体肿瘤多为单侧,体积大小变化较大,直径从4-20cm不等;卵圆形或不规则,表面多呈结节状,切面囊实性兼有,常伴有坏死及出血;镜下癌细胞排列成片状、条索状、小梁状,其体积较为均匀一致,成多角形或卵圆形,具有丰富嗜酸性胞质,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央,核仁明显,细胞边缘清晰,常伴有数量不等的单或多核瘤巨细胞,其组织结构与肝细胞癌相似;癌细胞内外可有数量不等的PAS抗消化阳性的嗜酸小体,部分细胞可含有粘液;核分裂像可见。免疫组化大部分成AFP和维生素K缺乏的抗拮抗剂II诱导蛋白阳性表达,提示其向肝细胞分化。AFP,ACT和CEA多数阳性表达,50%的病例CA阳性,HCG在少数病例中亦有阳性表达。
徐晓丽老师精彩点评、薛德彬老师翻译:
Ishikura和Scully在年首次介绍,肝样癌几乎总是发生于绝经后妇女,血清AFP和血清CA都升高,大多数肝样癌病例为临床晚期。细胞大、多角形、圆形或卵圆形,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边界清楚,类似肝细胞癌;排列成片状、小梁状结构;可合并其他表面上皮癌、性索-间质肿瘤;转移到淋巴结、脾、肝、肺、软组织等;很可能是普通上皮癌的一种亚型,发生了肿瘤性化生。
鉴别诊断:
1、类固醇细胞瘤
2、透明细胞癌
3、肝细胞癌转移
4、肝样卵黄囊瘤
平均年龄43(2-80)岁;平均大小8.4cm,边界清楚,分叶状或多结节状,实性,黄色到褐色;弥漫或条索状结构,90%为单侧性;中-大细胞,细胞膜清楚;颗粒性嗜酸性胞质或空泡状胞质;核圆形,中位,有单个核仁;通常没有细胞学异型性,核分裂2/10HPF;纤细的纤维间质;恶性:43%,,核分裂2/10HPF,坏死7cm,出血,高度核异型性。
免疫组化特征:
1、Inhibin+,calretinin+
2、A,CD10,CD56和vimentin通常+
3、部分病例S+和HMB45+
4、部分肿瘤表达CK或CD99
肝细胞癌转移:
HCC高危因素:慢性乙肝或丙肝、肝硬化;中国,年轻患者伴HBV+;肝脏发现疾病;累及双侧卵巢;肝细胞分化。
免疫组化:CK7-、EMA-、Hepar-1+、Arg+、AFP+
透明细胞腺癌:
1、实体型,通常显示其他结构:管囊型、腺体和乳头,常见靴钉细胞;
2、透明或嗜酸性胞质;
3、腺纤维瘤背景和/或子宫内膜异位症;
4、免疫组化:PAX8+、HNF1β+、AFP-、Hepar-1-。
卵黄囊瘤(肝样和实性结构):
1、大多数年轻(20yrs);
2、最常见网状和微囊结构;
3、假乳头、肝样和腺样结构;
4、复发时可能主要为实性结构;
5、原始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活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