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CHB)会逐渐演变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HBV的持续复制是造成慢性乙肝患者肝脏炎症持续发展,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患者体内HBVDNA的载量与肝脏病变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的关键所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持续抑制或清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细胞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延长存活时间及改善生活质量。
除了及时、尽早抗病毒治疗外,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同样也是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规范化治疗呢?
(1)药物选择:目前被批准用于抗HBV治疗的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干扰素抗HBV疗效确切,持久应答率可达到20%-40%,且用药疗程较为固定,病毒变异率低,并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所以目前仍然是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首选药物。但是干扰素治疗副反应较多,使干扰素治疗存在一些禁忌证。此外,给药途径为注射给药,患者不宜接受,以及治疗费用昂贵等也限制了干扰素的应用。核苷类药物是直接的抗HBV药物,他们共同的特点通过抑制HBV反转录酶和聚合酶,阻止病毒DNA链的延伸,从而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核苷类药物的优点是口服方便,抗病毒作用较强,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有良好的耐受性,应用过程中严重不良事件很少,适用范围广。
(2)长期坚持:目前的抗病毒药物均不能杀灭病毒,只能抑制病毒的复制,无法根除体内的乙肝病毒,尤其是cccDNA的清除。因此需要长期的抗病毒治疗,才能达到控制病情进展的目的。所以乙肝患者不可擅自停药,要做好长期的心理和经济方面的准备。而过早停药或者采用不正确的停药方式,都会导致乙肝病毒再次大量复制,引起病情复发,甚至引发肝功能衰竭从而危及生命。很多患者拒绝长期服用抗病毒药物的原因是担心抗病毒药物副作用过大,会损伤身体。实际上医生在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案和药物时,一定会按照患者疾病情况和身体状况进行分析,选择一种利大于弊的治疗方案。
(3)定期随访:临床上很多患者有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应用抗病毒药物就万事大吉了,也无需定期复查。实则不然,在长期治疗中,疗效固然很重要,但抗病毒药物作为一种药物,毕竟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在抗病毒期间仍需要定期随诊和观察,监测不良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不过乙肝朋友也不用紧张,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还是少见的,甚至是罕见的,目前临床已经应用的这些抗病毒药物还是很安全的。医生会根据随访和监测的结果,来及时调整抗病毒的治疗方案,以期做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兼顾。
尽早治疗、规范治疗,对于慢性乙型患者而言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