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见习记者李碗容通讯员王丰昌曾琼娟
飘逸的长发,清秀的面容,苗条的身形……在江汉大学医学院,21岁的大三女生张珈宁,是同学们公认的“女神”级人物。而她被全校同学认识,靠的可不是“颜值”,而是实力和潜心科研的劲头。
日前,江汉大学举行“榜样的力量”颁奖典礼,张珈宁作为该校最高奖学金得主之一登台进行了发言。这位多次获得国家奖学金、武汉市政府奖学金、江汉大学校长奖学金等荣誉及称号的明星学生,谈的却不是各种成绩,而是她与血吸虫的故事。
张珈宁日常照
发现血吸虫病治疗新思路
故事要从年说起。那年班上组织郊游,张珈宁发现一片很美的水域,支着一块极不协调的警示牌:水中有血吸虫,禁止下水游玩。
“我好奇,血吸虫究竟是一种什么虫?为什么长辈们常常提起它很危险。”张珈宁查阅血相关资料了解到,血吸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于肝脏,因缺乏有效抗纤维化药物,最终可能会发展为肝癌。
一次和班主任老师袁发浒博士探讨学术问题时,张珈宁偶然了解到,我国的传统中药桑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多糖”,能显著改善四氯化碳诱导的化学性肝纤维化。那它是否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也有作用?
为验证这一假设,张珈宁组建起学生团队,在袁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研。近一年的时间,每天完成课业后,她都会到实验室跟进研究。年5月,历经半年多的动物实验完成,他们终于证实桑黄多糖可有效抗小鼠模型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张珈宁撰写论文,发表在血吸虫病领域权威期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上。
张珈宁在做科研
袁老师告诉记者,张珈宁取得的研究成果,目前主要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也为我国中医药资源在慢性病治理上丰富了新思路,但是整个研究成果距离临床还有很远的距离。
目前张珈宁又开始了新的科研征程,每周坚持来实验室做研究。前段时间,武汉下大雨,张伽宁还医院,花费1个多小时的时间去实验室做科研。
“不太聪明”学霸爱医学
“张珈宁这个孩子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却是最优秀的孩子,她非常积极,做任何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在学习和科研上都十分努力,并且持之以恒。”袁发浒说。
这个“不太聪明”的女孩子,常年PK掉个的同学,专业课成绩位于临床专业之首,平均成绩90分以上。“我学习是带着热情和激情的,不是为了名次,为的是将来治病救人,这种使命感和对学习的热爱激励着我。”张珈宁笑着说。
她的课程表一眼望过去,密密麻麻全排满了,记者了解到大学三年,早上8:20到晚上9:30,张珈宁基本上都有课。但是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却让张珈宁感到十分幸福。她每次上课都会早早的去,坐在第一排,从来没缺过一堂课。“上课认真听讲,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这样学习有助于我真正的去理解医学知识。”张珈宁说。
张珈宁说,在期末复习的时候,“刷夜”是一种常态,医院见习后,“刷夜”就更加频繁,“医学生都是凭着一口仙气吊着的,考试前一天晚上,一定会刷夜,即使已经复习的很好了,还是会把看过的知识再看一遍,看着看着就三四点了。”
想当家里的“医四代”
“我们家三代从医,中医、西医都有,我从小耳濡目染,也立志要当一名医生,治病救人。”张珈宁说到。在校期间,她一方面积极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进行医学实践。她担任江汉大学仁心社社长,组织开展各类医学实践活动,如义诊、医学宣传、临床技能大赛等。
大一、大二学年,张珈宁多次带领同学一起去社区做义诊,走进汉阳区五里常青敬老院、泰合百花园、金色港湾等多个社区,普及常见药物的用法,展示、指导如何进行心肺复苏,为居民们测量血压、血糖,宣教慢性病的一级预防和健康饮食。“医生是越做情商越低的一个职业,但是义诊中跟病人沟通交流,提升了我跟病人沟通的能力,医院实习中也是受益匪浅。”
“珈宁是个特别活泼外向的女生,对待学习特别积极,对我们同学有很大的影响,她经常带着我们室友一起学习。我本来是个很内向的性格,但是在她的影响我变得更加自信、勇敢起来。”张伽宁的室友贾西说到。
医院见习
现在的张珈医院实习,同时也开始为考研做准。“我想做医生,通过研究生学习更多的知识,未来会继续在医学和科研的道路上前进,做个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