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调理从整体出发!
史上最伟大的中医妇科著作之一《傅青主女科》中有大量描述:
正常乳房的生长、发育,都和脏腑、经络、气血等生理功能密切相关,禀赋于先天之精气,受五脏六腑十二经气血所养。因此乳房虽属局部器官,但通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纵横联系,与内在脏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通过乳房的经脉有:以乳头垂直地面的直线为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内侧靠近人体前正中线旁开2寸为肾经及冲脉的循行线路;乳头外侧胸部有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
“头痛医头”,让乳腺病不断复发!
在各类乳房疾病中乳腺增生发病率占到了乳腺疾病的首位。近些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
由于乳腺体本身结构特点,疏松柔软,当以上经脉不畅时,乳房局部就成了气血易聚的场所,当气滞、气郁、气血不畅牵延日久,冲脉不调、肾气不足、阳虚宫寒、心肺不利、脾气不运等等时,经脉循行所过部位就会有结节、水肿、肿块出现。
乳房疾病往往是人体经络、气血不调的外在标志,也是女性综合体质出现问题的产物。所以,解决乳腺疾病,不能忽略整体问题,女性肝郁、宫寒、脾湿、肾虚都会造成乳腺增生。
手术治疗乳腺病症,只是临时的应急处理,如果只是“头痛医头”,不从根本上改善体质问题,术后复发常常是必然的!
出现这些问题,更需要艾灸:
已确诊乳腺炎、小叶增生、乳腺增生、乳腺囊肿、乳腺结节、乳腺纤维瘤;
乳房内结节或肿块,乳房疼痛,自发性乳头溢液,单纯性乳房肿块;
单侧纤维瘤,疼痛不明显,或者有轻微刺痛、钝痛的;
月经前乳房疼痛,乳房内无明显肿块,夜间疼痛加剧者;
周期性乳房疼痛,多发性乳房肿块,月经不规律者;
乳腺问题多次手术复发的患者,乳腺疾病术后康复期的女性;
因为不生育、晚育或不哺乳、导致乳腺管不通畅;
爱生气、情绪波动大、性格敏感、工作压力大、精神压力大迫切需要预防保养;
经常服用含有雌性激素的药品或保健产品、导致内分泌紊乱的。
可根据具体情况加减穴位!
除了以上我们介绍的穴位,各位灸友还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加减穴位,这就是所谓的辨证艾灸。我们自己艾灸时要把握重点,要符合自己的体质,自己灸了有效果,感觉舒适,这才是对的穴位,而不是规定了要灸什么就只灸什么。
导致乳腺增生的四大体质:
①肝气郁结
中医讲,肝主情志,肝气郁结,会导致精神抑郁、情绪波动大、精神紧张,容易引起“气滞”。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时间久了,乳腺部位的经络堵塞、血液循环不畅,就会导致疼痛、结节和增生等乳腺病变。
②肾虚血弱
肾为人体阳气的藏纳之所,肾阳起到温煦全身的作用。有的人经常感觉疲乏、脸色黄、黑眼圈、眼袋、腰酸无力,手脚发凉表现出肾虚血弱。
久而久之,乳房部位得不到肾阳温煦和充足的血液濡养,就容易出现增生、结节。
③宫寒血瘀
很多女性爱穿露脐装、超短裤,夏天空调风扇直对着吹,喜欢吃冷饮、雪糕,甚至冬天也是如此,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宫寒。
寒凝则气滞,气滞则血瘀,其结果是堵塞经络、血脉,造成月经血块、乳腺增生结节。
④脾虚痰湿
脾主运化水谷、喜燥怕湿,易虚。喜欢吃重口味的,大鱼大肉,暴饮暴食,嗜食烧烤、啤酒,贪食海鲜螃蟹,都会加重脾胃负担,造成脾胃虚弱,脾胃虚弱的结果是不能化解人体湿气。
湿气久郁又成痰,痰湿夹杂,阻塞乳腺部位的经络,从而形成结节、增生病变。
艾灸穴位可取穴:(期门、大墩、行间、关元、归来、八髎、三阴交、
膈俞、关元、肾俞、血海、中脘、丰隆、承山、解溪)
辨证取穴,然后加上循序渐进的延长灸量,坚持调理下来,好转的几率就更大了,见效也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