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检查,对手术学前的准备很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很多的实例告诉我们:在化验之前是有很多的影响因素会影响到我们检验的结果。大多数的化验,医生都会嘱咐我们不能吃饭。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一部分人都是不理解的。对于吃过饭以后检测很多项目是没有任何临床意义的。比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等这些检查指标。在吃过饭,以后很多项目都会出现升高,这对我们的实际检测是没有意义的。

你吃一个馒头或者是喝一碗粥,血糖升高得很快。如果你吃一些肉食品,血脂就会上升。那你吃过饭以后再来检查,这些项目有什么意义呢?

前几天来了一个病人。一系列的检查之后,确诊为左侧疝气。收入住院以后,外科医生准备给予手术治疗。于是就给该患者开具了,检查血凝四项的术前检查。

由于患者家属要求的比较急,手术安排在当天。当患者向其他病号一样被推进手术室时、躺在了手术台上,麻醉药也已经注射了。可是这个时候,主治医师并没有收到血凝的检查结果!!!

因为血凝检查的结果没有出具报告,主治医师很无奈。只好将患者推回了病房。经过一系列的查验,得知患者。在近些天输入了舒洛地特。手术前急查血凝,直接抽血化验。经查阅相关资料及舒洛地特说明书:舒洛地特是一种对动脉和静脉均有较强抗血栓形成的葡糖胺聚糖,具有抑制活化的第Ⅹ因子和抗凝血酶作用。它对该因子的灭活作用是线性剂量依赖性的。静脉给药以后会立即对活化的第Ⅹ和第Ⅱ因子产生量相关系的抑制作用,但是其消退作用也是很快的。

术前检查对患者治疗影响很大!术前检查血凝主要包括:血凝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主要对患者是影响的是PT和APTT这两个检验指标。一个是内源性和另一个外源性凝血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

(PT)

正常参考值:9.6-13.5秒。

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PT异常意义:

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

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APTT的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APTT异常表现的意义:

临床意义:

1、延长:

(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

(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

(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

(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

2、缩短

(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

(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

了解了内源性何外源性(PT、APTT)凝血机制以后,不难发现对医生来说,血凝检查是很重要的,术前缺乏相关的检查报告,其危险性也是相当的高,上述患者的情况,对于检验人员来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很快就会忘记,但对于患者而言,这个疏忽却很可能影响到他的整个病程。没有检验结果,医生也是很束手无策的。

所以说血凝在手术前是最重要的必查的项目之一,因此在检验中不可以出现一点的差错!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ezituangou.net/jbgs/13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