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的肉瘤病毒所引起的以鸡为主的禽类具有传染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病群,大多数肿瘤与造血系统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性白血病、骨髓细胞瘤、血管瘤、肾真性瘤、纤维肉瘤、结缔组织瘤等。
本病原为C型禽肿瘤病毒,其对热的抵抗力弱但耐寒冷。50℃时
8.5分钟即被灭活,-60℃下能存活数年而保持感染力;其在pH5-9之间较稳定,在此范围之外灭活率显著上升。
(一)诊断
1.流行特点本病自然发生仅限于鸡,人工感染可使野鸡、鸭、鹌鹑等发病。4~10月龄的鸡发病率最高。病毒可以通过粪便及唾液在鸡群间水平传播,但发病率不高;而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是鸡群感染的主要原因。带毒母鸡是主要传染源。母鸡的输卵管含毒量最高,带毒种鸡孵出的带毒雏鸡与健康维鸡密切接触,可使病毒传播给整个鸡群。本病一般多为散发性,大批暴发的较少见。
发病季节多为秋、冬、春季,与鸡的日龄有关。饲养管理不好,球虫病以及维生素缺乏等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
2.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本病的种类较多,以下介绍三种:
(1)鸡淋巴细胞白血病也叫淋巴肉瘤或淋巴白血病,是最常见
的一种肿瘤病。自然发病均在14周龄以后,特别是性成熟的母鸡多发。无特征性症状,仅表现为食欲不振或废绝,机体逐渐消瘦衰弱。鸡冠苍白,萎缩,偶有发钳,腹部增大,有时可摸到肿大的肝脏,但也有营养良好而突然死亡现象。病理变化:最初在腔上囊形成肿瘤,以后肿瘤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其他器官,尤其是肝、脾、肾等。眼观病变可分
为三类型:①结节性:病变呈大小不等的球状结节,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果限比较清楚,切面为乳白色,如油脂样。肿瘤发生于器官表面时多呈扁平的隆起。组织器官明显肿大。2弥漫型:肿帽细胞在组器官呈弥漫性浸润,但不积聚成肿块,只是器官明显肿大,特别是肝脏,可肿大几倍甚至十几倍,颜色土黄,质地脆弱易裂,所以通常称为“大肝病”。③混合型:介于结节性与弥漫型之间。组织器官肿大,土黄色,散在着多量灰白色小点,质地比较脆弱。
(2)成红细胞白血病本型病例较少见,病程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几月。症状为嗜眠、下痢、毛囊出血,鸡冠变白发组。机体消瘦衰弱,全身贫血并伴有皮下出血。病理变化可根据表现分为两种。种为增生性,病鸡血液中出现大量成红细胞、肝、脾、肾弥漫性肿大.颜色呈樱桃红或暗红色。质地来软易破,背髓极软甚至呈酱油样。另一种为贫血性,病鸡血液中缺乏未成熟的细胞,内脏器官尤其是脾脏常表现萎缩,骨髓色淡呈胶冻样。
(3)成髓细胞白血病此型白血病罕见,症状表现与成红细胞白血病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血液中出现大量成髓细胞,眼观病变,可见肝、肾、脾肿大,出现灰白色斑点或灰白色肿瘤结节。骨髓坚实,颜色呈灰红色。
3.一般诊断依据病史,流行病学,症状和血液、组织镜检综合分析:如鸡群在4月龄之后,如有少数鸡持续性消瘦,冠髯萎缩,药物治疗无效,则可剖检数只,观察肝、脾、法氏囊等器官的变化,一般可做出诊断。
4.实验室诊断确诊白血病要依靠实验室做病理切片或琼脂扩散试验。
5.鉴别诊断主要与鸡马立克氏病注意区别,从发病日龄和临床症状上不难鉴别,详见前面鸡马立克氏病一节中的鉴别诊断叙述。
(二)防治本病目前尚无有疗效法,也没有疫苗可供免疫接种。发现病鸡或可疑病鸡,应随时检出淘汰;注意加强鸡场的兽医卫生管理,将幼鸡和成年鸡分开饲养,因为维鸡对本病易感性高,常感染后长大发病;由于本病可以垂直传播,故种蛋或苗鸡必须从无病鸡场引进。净化种鸡群虽然费工费时,但种鸡场应力争做好。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鸡群的抵抗力,可以减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