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大家是否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发的一篇关于肠道菌群和皮肤的推文?文中提到,皮肤不好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但科学家们对补充益生菌是否有益仍存在争议,并建议可以换个思路不“吃菌”而是“养菌”,多吃含有益生元的食物也不错。
其中,目前较为认同的益生元有三种:菊糖(inulin,又名菊粉)、低聚果糖(FOS)和低聚半乳糖(GOS),还有许多其他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和低聚糖也在研究当中。
但是,最近的一篇研究却表明,在食品中添加高度精炼的纤维(细纤维)可能会诱发肝癌!
点击图片可回顾该推文
什么是膳食纤维
近年来,由于“养生”这一概念的盛行,“膳食纤维”被视为健康食物成分也被炒得很火。人们希望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天然食物促进健康,市场上也出现了很多人工添加膳食纤维的食品、保健品等。
膳食纤维添加食品、保健品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什么是膳食纤维”。膳食纤维是一种多糖,既不能被胃肠道消化吸收,也不能产生能量,但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被营养学界补充认定为第七类营养素,和传统的六类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与水并列。
根据是否溶于水,可将膳食纤维分为两大类:可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在肠道中被菌群发酵降解,产生短链脂肪酸等有益人体的代谢产物;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不易被消化酶降解,可以起到促进胃肠道蠕动、防治便秘的作用。
研究内容
但是,最近美国研究者发表在《细胞》上的一篇研究却表明,在食品中添加高度精炼的纤维(细纤维)经失调的肠道微生物发酵后,可能会诱发胆汁淤积性肝癌!
该研究中涉及的膳食纤维是菊糖(inulin,又称菊粉),是一种可溶性的膳食纤维。该研究的初衷是为了探讨菊糖是否对缓解小鼠的代谢疾病有益处。在给予有代谢疾病的小鼠含有菊糖的饲料后,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炎症减轻了,血糖得到了控制,有约40%还没有发生肥胖。但是!研究人员却意外地发现,那些小鼠的血清是亮黄色的,提示它们有严重的胆汁淤积,肝功出现了异常。后续分析发现,这一部分小鼠发生了肝癌。
此外,当研究者将菊糖换为另外两种可溶性膳食纤维——果胶和低聚果糖时,也发生了类似的结果。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则不能诱导小鼠产生肝癌。
可溶性膳食纤维诱发小鼠肝癌的机制
解读这一项研究时,我们应该注意到一个前提,这些小鼠都是有代谢疾病的、肠道菌群失调(Dysbiosis)的小鼠。研究者发现富含菊糖的饲料引起小鼠明显的菌群失调,梭状芽胞杆菌和变形杆菌明显增多,导致可溶性膳食纤维的代谢物和胆汁酸分泌增多,从而诱发肝癌。然而,在肠道菌群正常的野生型小鼠体内,研究者没有观察到在饲料中添加菊糖诱发肝癌的现象。
研究者们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实验。他们将代谢异常菌群失调的小鼠和菌群正常的野生型小鼠共同饲养,使得它们体内的微生物可以发生相互转移。半年后,野生型小鼠也发生了肝癌!对小鼠使用广谱抗生素杀死其体内的细菌,或者使用可以抑制细菌发酵作用的β-酸(来源于啤酒花),都可以降低肝癌的发生率。
研究结果提示,肠道菌群失调与菌群的发酵作用对可溶性膳食纤维诱发肝癌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研究带来的思考
尽管该研究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但对于人类健康也有一定的启示。该研究中所使用的菊糖来自于菊苣根,是经过提取和加工而成的高度精炼的膳食纤维。由于精炼纤维在加工过程中会经历一系列的化学作用,与我们日常食用的天然食物中含有的纤维不同。
公众普遍认为膳食纤维对机体健康有益,但向食品中加入人为加工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是否会对人体有害?是否会对肠道菌群产生不利影响?又是否会对已有菌群失调的人群带来健康的危害?
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向食品中添加精炼可溶性膳食纤维可能会带来危害,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深入探讨其诱发肝癌的分子机制,对于人体的作用如何也需要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致癌物质一定会导致癌症吗?
大家平时刷朋友圈时时常都会看到“致癌”二字,那么,什么是致癌物质?致癌物质一定会致癌吗?
致癌物质只是致癌的外部因素,大致可以分为化学致癌物、物理致癌物、生物致癌物三类。
根据致癌程度的不同,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将致癌物质分为5类4级:
1类有种,有足够的医学证据和动物实验结果证明这些因素致癌,例如酒精、黄曲毒素、吸烟、吸二手烟、槟榔、中国式咸鱼等。
2A类有65种,被认为很可能对人致癌但实验性证据不足,有充分的实验数据证明对动物致癌。
2B类为可能致癌,共有种,对人和动物致癌均证据不足,例如黄樟素、汽油发动机排放的废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2型、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和干洗业等。
3类为尚不能确定是否对人致癌,有种,如咖啡因等,对这一级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
4类只有己内酰胺1种,对人很可能不致癌。
所以,大家看到“致癌物质”这几个字,大可不必惊慌,先看清楚它可能属于哪一类。
参考文献来源